目前住宅工程混凝土樓板和填充墻出現裂縫的現象比較常見,現根據有關資料,對現澆混凝土樓板和砌塊填充墻裂縫的原因和對策分析如下,供大家在工作中參考。
樓面裂縫常見分2類:一類是預理線管及線管集散處,另一類為施工中周轉材料臨時較集中和較頻繁的吊裝卸料堆放區域。

一、樓板產生裂縫的原因
1.設計方面
1.1 設計結構時安全儲備偏小,配筋不足或截面較小,使梁板成型后剛度差,整體撓度偏大,引起板四角裂縫。
1.2 設計板厚不夠,又不做撓度驗算,整體撓度偏大,引起板四角裂縫。
1.3 房屋較長時未設置伸縮縫,在薄弱環節產生收縮裂縫。(美國混凝土學會的資料認為混凝土有干縮和溫度變形兩種,干縮變形每30.48m約收縮19mm.溫度變化引起的變形為,37℃ 的溫度變化每30.48m 收縮或延長19mm 左右。國內有人認為40m 長的樓板因硬化凝固產生的縱向收縮量為8—20mm.)
1.4基礎設計處理不當,引起不均勻沉降,使上部結構產生附加應力,導致樓板裂縫。
1.5 樓板雙向受力,按單向板配筋,引起裂縫。
2.商品混凝土原因
2.1 水灰比大,水泥用量大。
2.2 高效緩凝劑用量過大,在未凝固前石子下沉,產生沉縮裂縫,常發生在梁板交接處。
2.3 砂石質量不好,級配不好,含泥量大,含粉量大。
3、施工原因
3.1 養護不到位,強制性規范要求混凝土養護要苫蓋并澆水,現在大多數不苫蓋,澆水也不能保證經常性濕潤。
3.2 施工速度過快,上荷早,特別是磚混住宅樓板,前一天澆筑完樓板,第二天即上磚、走車,造成早期混凝土受損。
3.3冬時期間受凍。
3.4 拆模過早或模板支撐系統剛度不夠。
3.5 混凝土表面浮漿過厚,表面強度不夠。
3.6 施工時樓板混凝土蓋筋被踩彎、踩倒,保護層過厚,承載力下降。

二、樓板裂縫防治措施
1)模板和支撐的選用必須經過計算,除滿足強度要求外,還必須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。施工時嚴格按方案要求搭設,不得隨意加大立桿間距。板下背楞鋪設應均勻。拆模時,混凝土強度應滿足施工規范要求后方可拆模。
2)嚴格控制現澆板的厚度和現澆板中鋼筋保護層的厚度。同時,樓板、屋面混凝土澆筑前,必須搭設可靠的施工平臺、走道,確保鋼筋位置符合要求。
3)樓板內敷設電線管應避免交叉,必須交叉時宜采用接線盒形式。嚴禁三層及三層以上管線交錯疊放。必要時宜在管線處增設鋼絲網等加強措施;
4)現場澆搗混凝土時,防止振搗或插入不當,漏振、過振或振搗棒抽撤過快,以免影響混凝土的密實性和均勻性,誘導裂縫的產生。在混凝土初凝前應進行2次振搗,在混凝土終凝前進行2-4次壓抹,宜采用機械磨光機磨平;炷翝仓戤吅蟮12h以內,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和保濕養護,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,防止混凝土內部溫度過高、內外溫差過大及早期脫水產生裂縫;
5)現澆板養護期間,當混凝土強度小于1.2MPa時,不得進行后續施工;炷翉姸刃∮10 MPa時,不應在現澆板上吊運、集中堆放重物;吊運、堆放重物時應采取相應措施,以減輕對現澆板的沖擊影響。
推薦閱讀:建筑加固公司現澆樓板鋼筋總結方案
|